jbo競博電競亞洲平臺由于生態環境建設和城鄉綠化的發展,以及農村調整產業結構等刺激因素作用,從2005年到2010年,綠化苗木生產規模擴大非常迅速。統計表明,2005年-2010年,盆栽植物和觀賞苗木的平均種植面積的增長速度分別為35.57%、65.72%,要高于銷售額的增長速度20.92%、30.71%,尤其是觀賞苗木更加明顯,說明我國綠化苗木市場已經開始接近飽和。據國家林業局統計:從2001年到2005年,短短六年的時間,苗木花卉種植面積由3.6萬公頃增加到23.3萬公頃,增長了5.5倍。近年,苗木花卉生產規模擴大非常迅速,有些地方甚至是以幾何基數增長的。新建的苗圃集中在以下三類地區:大、中城市周邊;著名苗木之鄉附近;“林業六大工程”帶動的西部省區。
由于近年育苗面積迅速擴張,苗木數量大幅度提高,大大超出了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需要,加上宏觀調控后國家政策側重于糧食生產,退耕還林面積大大減少,對造林苗木需求量降低,導致苗木供大于求,其中常規樹種和小苗過?,F象尤其嚴重。當前,我國許多地區出現的綠化苗木生產結構性過剩使苗木花卉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我國綠化苗木種植行業的生產經營存在一定的區域性。從全國范圍來看,綠化苗木行業內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以同一產銷區域內的企業競爭為主。我國綠化苗木種植業的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不同省份之間由于起步時間不同,產業化發展水平、規模有較大差異。目前,我國形成了綠化苗木種植業的四大主要產銷中心,分別為:一是以浙江、江蘇為主要生產區域,其主要市場為長江三角洲地區;二是以河南、山東為主要生產區域,其主要市場為北京、天津地區;三是以廣東、福建為主要生產區域,其主要市場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四是以四川、江西、云南為主要生產區域,其主要市場為西南地區。
因各地氣候、資源和區位市場條件的差異,各地品種結構也存在很大的區別??傮w上講,北方多數省份以楊柳槐為主,南方諸省各有特色:如江蘇以雪松、廣玉蘭、龍柏、小檗等為主,浙江以黃楊、桂花、杜鵑、紅楓、金葉女貞和木蘭科樹種等見長,湖南以紅花繼木起家,河南以黃楊打市場,廣東用熱帶樹種滿足自己,各地都根據自身優勢發展綠化種苗產業。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苗木花卉生產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苗木花卉生產的經營主體過去主要是以國營苗圃為主,現在則轉向國有、集體、個體共同參與,而且社會參與苗木生產的比例不斷提高。大量民間資本的投入成為促進苗木花卉產業生產格局改變、樹種和品種更新、生產技術革新的最大動力。國家林業局林木種苗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在綠化苗木發展過程中,個體苗圃的比例由1998年的45.5%提高到2004年的73.7%,而國有和集體的比例正逐年下降。
苗木花卉市場的競爭已演化為規模和技術的競爭。近年來,苗木花卉生產領域出現了幾個資產上億、規模上萬畝的大型園林苗木花卉生產企業。例如,浙江杭州藍天園林集團現有園林綠化苗木1.3萬畝,投資超過6000萬元;山東昌邑金絲達集團現有園林綠化苗木1.1萬畝;河南鄭州鴻寶園林集團投資1.1億元,發展園林綠化苗木1萬畝以上。這些大型園林綠化苗木企業在資本運作、品種選育、市場開發、園林綠化苗木銷售以及“公司農戶”生產模式的擴張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創新。使我國的苗木花卉行業出現“資本技術”的企業運營模式,跳出了以往個體苗圃的“低投入、低產出”的發展套路,推動了綠化種苗產業的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近年來,國家相繼啟動了西部大開發工程、萬里綠色通道工程以及林業六大工程等重大項目,這些生態工程的建設的主要載體是造林,這樣就給綠化造林工作帶來了巨大的空間,給苗木產業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據了解,2003年全國造林計劃任務安排1066.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925萬公頃,年需種子1905萬公斤,年需苗木226億株,而全國實際當年可出圃苗木產苗量約288億株。
根據200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到2010年,全國城市規劃綠地率達到35%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2001年全國城市建設統計公報顯示,2001年全國城市新增公共綠地為20093平方千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6平方米。若要達標,在2002~2010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城市公共綠地面積還要增加2萬多平方千米。除公共綠地穩步增長外,各地居住區、單位、防護綠地和借地綠化也將快速發展,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城市的非公共綠地的發展將會高于公共綠地的增長,城市綠地總量將迅速擴大。
200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下發后,各省(市、區)綠色通道建設發展迅速,2001年全國共完成綠色通道工程總里程12.05萬公頃,折合綠化面積22.79萬平方千米。浙江、安徽等省在“十五”期間將建成包括公路、鐵路、河道和海塘沿線總長萬里的綠色通道,浙北的嘉興地區萬頃農田綠化造林正在規劃,上海寬400米的環城綠化帶開始建設,蘇錫常地區啟動建設三市九縣的“綠色都市圈”,北京“五河十路”通道工程加快實施,省(市、區)綠色通道和城市森林建設也方興未艾。綠色通道和城市森林建設成了綠化種苗市場需求的又一新的增長點。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明確提出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小城鎮的環境整治已經全面展開,北京市2001年衛星城、小城鎮完成綠化面積600平方千米,2002年又把小城鎮綠化列入北京市十大綠化工程之一;南京市把小城鎮綠化列入林業八大工程;浙江省2003年起啟動萬村整治工程。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為綠化種苗產品市場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
加入WTO后,意味著中國經濟將與世界經濟逐步一體化。國際上一些高檔花卉進口量增加的同時,也為我國苗木花卉產業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如果我國苗木花卉企業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從產品品質、檔次、規模及服務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品牌和信譽,就能大幅度增強和提高我國花卉種苗的出口能力。同時,通過進一步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增加外國投資者對在中國發展花卉種苗產業的興趣,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投入綠化苗木產業的開發
?、傥覈ɑ苄袠I現狀我國發展花卉產業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其發展迅猛。從1984年到2003年的20年間,我國花卉種植面積增長了27倍,產值增長了57倍,出口創匯增長了47倍,分別達到了43.5萬公頃、353億元和9756萬美元。
我國花卉產品結構嚴重失衡,綠化苗木、草皮等產品占了絕大多數。據介紹,我國花卉銷售額最高年份時達到540億元,但是八成以上是觀葉植物、綠化苗木和草皮,鮮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與一些花卉大國相比,我國花卉產業效益還很低下。我國花卉栽培面積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鮮花總量占國際市場的比例約為3%。據了解,我國大多數大中城市的鮮花六成以上都是進口的,自產鮮花的份額微不足道。由于重視程度和投入不夠,不少本地花卉還在節節萎縮。
我國花卉產業缺乏科技后勁和內涵,正面臨考驗。傳統的大路貨花卉由于不注重科研更新和提純復壯,品種嚴重退化,已經難登大雅之堂。
近年來,我國花卉產業呈現出超常規發展態勢,生產面積增長過快、產品結構不合理,導致質量低、效益低,導致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
我國花卉消費絕大多數屬于集團消費和節假日消費,全國城鎮人口年平均消費鮮切花3枝,按全國人口計算人均消費不到1枝,個人消費人均不到2元。如果我國人均鮮花消費能力提高到人均5元,僅國內個人年消費總值就增加37億元以上,所以國內花卉市場的潛力巨大。
當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專家預測,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切入點,西部12省區僅退耕還林對苗木的年需求量就在400億株以上,缺口很大。西部廣大地區的退耕還林、治理沙漠化、石漠化、泥石流、建設綠色通道工程等對花卉苗木有很大的需求量。
全國范圍內的城市與小城鎮建設將掀起城市綠化、美化的熱潮。以廣西為例,按照規劃,“十五”末廣西的城鎮化水平將由目前的23%提高到31%,屆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將分別達到36%、30%和10平方米。這為花卉業提供了較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目前,國際花卉市場異?;钴S,近幾年行業產值(包括鮮切花、盆花、盆景、綠化苗木、草皮等)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就鮮花消費來說,世界人均年消費額為3美元,西歐、北美人均年花卉消費額在100美元左右。我國也已躋身世界花卉生產和消費大國行列,特別是我國的盆景和珍稀花卉在國際市場上十分搶手,出口前景廣闊,近10年來,我國花卉出口創匯額達2.6億元以上,以后,隨著我國花卉產品的品質、規模等不斷提高,花卉出口業還將呈不斷增長趨勢。
進入21世紀,浙江省花木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花木價格一路上揚,全省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2003年全省生產面積從17.47萬畝增加到104.92萬畝,隨著面積的擴大,繼而出現了結構不合理,生產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等等矛盾。從2004年開始,由于受市場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苗木價格下跌,苗木大量滯銷,小規格苗木無人問津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花木產業進入調整期,經過近3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
據統計,2006年全省育苗面積為133.7萬畝,比2005年同期減少5.6萬畝,減幅為4.03%(其中:新增面積減少2.4萬畝,減幅為13.08%)。各個地區變化幅度也不相同,育苗面積減少的地區有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衢州、麗水七個市,其中,減幅最大的地區是麗水,該地區從2005年的2.46萬畝減少到2006年的1.99萬畝,減幅為19.11%。紹興、金華、舟山、臺州育苗面積基本保持不變。
2006年全省總產苗量為25.51億株,比2005年同期減少3.26億株,減幅為11.35%。與往年相比,大多苗農市場意識增強,改變了以往盲目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做法。在苗木培育中,針對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密度,該砍的砍,該疏的疏,改善了苗木的生產條件,提高了苗木品質
花木種植由前幾年的跟風向目前的理性生產轉變,由大眾產品向特色產品轉變,彩化觀賞樹種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浙江省2006年樹種育苗情況統計顯示,花灌木數量明顯比歷年增加,喬木比例明顯下調。其中,全省產苗量前十位的樹種分別是(按排行先后)黃楊、龍柏、紅花檵木、杜鵑、紅葉石楠、桂花、香樟、金森女貞、金葉女貞、檜柏,從排行上看,前十位樹種中,花灌木樹種為8個,占前十位樹種產苗量的83.58%,占總產苗量的39.82%。
山西油松有著40多年的生產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近10年來,花卉苗木作為山西油松區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勢產業而異軍突起,成為山西油松區農業五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在全國也具有了較高的知名度,是全國最大的花木生產基地之一,有“中國花木之鄉”的美譽。目前,全區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2006年實現產值13.1億元,銷售收入9億元。全區現有300多個村、500多家企業、3萬多農戶,6萬多人從事花卉苗木的生產、經營、銷售、園林工程及與之相關的服務,產品銷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并出口美國、韓國、日本、歐盟、香港等國家和地區?;ɑ苊缒疽殉蔀樯轿饔退啥际行托б孓r業新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是山西油松農業的一張“金名片”。
隨著花木產業的迅速發展,規?;潭炔粩嗵岣?,山西油松區花卉苗木已改變以往零星分散、千家萬戶為主的生產現狀。據統計,全區現有50畝以上的大戶687戶,總面積100576畝,占全區花木面積的67%。其中100畝以上有160家,最大的一家生產面積達1800畝。山西油松苗農還在區外建立了5萬多畝的花木基地。2006年全區生產綠化苗木6億多株,生產草花、盆花、室內觀葉植物2000多萬盆,生產鮮切花100萬支。
山西油松區廣大苗木企業、苗農為適應市場對植物多樣性的需求,栽培的品種由單一向多品種方向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山西油松實際,以生產觀賞綠化苗木為主,在保持傳統特色類型的柏木類、黃楊類為主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新優品種,優化苗木品種結構,形成了行道樹、花灌木、綠籬植物、地被植物、攀緣植物、濕生植物、盆景類、花壇植物、室內植物、觀賞盆花為主的十大類上千個品種?,F在山西油松品種齊全,綠化工程上所需的常規苗木在山西油松都能辦到。
山西油松區花卉苗木業已形成一條從生產、營銷、園林工程、綠化養護、市場交易到教育、科研的產業鏈。目前全區具有園林施工資質的企業69家,其中:國家一級資質4家,二級資質25家,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資質全國領先,2006年山西油松區園林公司承接園林綠化工程達13.5億元。一些工商企業也投入到花卉種子種苗生產及花卉市場建設,如省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浙江(中國)花木城、山西油松花木市場等,2006年以浙江(中國)花木城為龍頭,全區花卉苗木市場交易額達7億元,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集散地。
在不斷引進新品種,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山西油松區的花木種植戶特別注重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設施栽培。全區現有花卉設施栽培面積3000多畝,其中大棚面積107萬平方米。同時,容器育苗不斷發展,2006年全區容器育苗數量達2000萬株。另外,噴灌、滴灌在綠化苗木生產上的應用逐步推廣。這些先進設施的應用,為山西油松區花卉產業走科技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生產現代化離不開生產的標準化。隨著花卉苗木競爭日趨激勵,廣大花木生產者逐漸認識到產品質量標準的重要性。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支持下,山西油松區先后制訂了檜柏、龍柏、瓜子黃楊、紅花繼木、蝴蝶蘭、桂花等品種的生產標準,其中檜柏、瓜子黃楊為省級標準,并且引導苗農按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同時還十分重視品牌建設,注冊了“綠都”、“金土”、“五彩”等苗木商標20多個,以提高山西油松苗木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山西油松區花農在利用傳統的現場交易和市場交易的同時,還積極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網上交易。據不完全統計,山西油松區有100多家花木企業、苗場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2007年實現網上銷售達5000余萬元。由山西油松區林業局和花卉協會創建的蕭山花木網對內成為企業交流的平臺,對外成為展示山西油松花木的窗口。